從某個面向來說,修行就像衝浪,讓自己在感覺和情緒的波濤下保持平衡。每個思想都帶有感覺,沒有不帶感覺的思想,只要仔細觀察就發現它並不連續,而且也無法完全被控制。不連續的後面還有一個知覺的,這就是要要破除一切去體驗的目標。那不能稱為我,因為它沒有界限。那無法用言語形容,超越言語,但是可以體會。那帶來無盡的喜悅和平安,那抽離的純粹是世俗世界無法供應的。但那也不能說不是世界的一部份,那也是融合於萬物之中的。那是萬有,但是萬有不能涵括它,有限如何能形容無限呢?
從某個面向來說,修行就像衝浪,讓自己在感覺和情緒的波濤下保持平衡。每個思想都帶有感覺,沒有不帶感覺的思想,只要仔細觀察就發現它並不連續,而且也無法完全被控制。不連續的後面還有一個知覺的,這就是要要破除一切去體驗的目標。那不能稱為我,因為它沒有界限。那無法用言語形容,超越言語,但是可以體會。那帶來無盡的喜悅和平安,那抽離的純粹是世俗世界無法供應的。但那也不能說不是世界的一部份,那也是融合於萬物之中的。那是萬有,但是萬有不能涵括它,有限如何能形容無限呢?
Hayley Westerna-Nada Sousou
Lyrics to Nada Sousou :
淚光閃閃(蔡正元翻譯,轉貼原文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saizenyuan/21069059)
翻著泛黃老相片
老實說,我一直不能確定冤親債主是真的存在且針對一個人的呢?還是只是迷失的靈魂,覺得相合就聚集在某個人身邊。
先不要談那是不是冤親債主。有時候,有一些靈跟在人身邊且帶有恨意這件事是真實的。
我們沒有必要帶著敵意看待這些靈魂,因為這對我們或他們都沒有助益。如果你希望他們離開你身邊的話,那就需要有行動。
行動很簡單,就是將柔軟且溫暖的心意傳給他們。以下是我的朋友實證過的:他在某一天實驗Alan推薦的做法唸了寶篋印陀羅尼21遍跟大隨求真言1遍並迴向。由於寶篋印陀羅尼散發出的能量非常溫暖,所以他的心也柔軟了起來。當場,他身邊的某些靈感受到了這股溫暖的能量。他們說:「好溫暖,恨意被融化了,我們可以走了,感謝你!」當下,他感受到了助人(靈)的快樂。當然,他本來就不是個會對那些靈抱持著「他們是來找麻煩」的心態的人。
經由這個事件,我了解為何「零極限」、「懺悔」會有效。有效的原因不過就是「真誠且溫暖的心」而已。如果有真心,那麼即使不是經年累月的持咒,也會有效果。如果懷抱著恨意或恐懼的心理,那麼那些靈也只會感受到你的恐懼跟怨恨,那麼怎麼可能讓他們自願離開呢?
這個方法超渡他們並不需要花錢去燒金紙或請法師,只需要你改變你的心而已。
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由於從小深受佛教薰陶,我下意識一直覺得我會追求捨棄一切事物,不被事物所役使,這樣來達到超脫和避免痛苦,而我做得還不錯。
但由於某些靈方面的經歷,我了解有些事物不該捨棄,例如:我所應「負責」的人、事、物。超脫不該是不負責任的理由跟藉口。舉例而言,如果是冒險團隊的領隊就不該捨棄同伴,如果是君王就不該隨便說可以放棄人民。
「人道不全何以為天道?」一些為了修行而拋家棄子的人,是無法達到彼岸的。修行該從生活之事入手,如果有本事將生活經營得很好,再來談如何引導眾人吧!
修行有時令人沮喪,有時覺得自己好像已經達到某一個程度了,但是隔天發生的事件又將人打回原形。這很像股市,起起落落的。但是我只要求每走兩步只退一步就好了。
涉獵各式各樣的書籍,不免會有後論推翻前論的事件發生。一時的情緒會覺得以前都在浪費時間,為什麼不是一開始就接觸到這比較正確的理論呢?但是仔細一想,沒有以前所讀過的當基礎,我又怎麼知道現在這是比較好的呢?
所有的旅程都不會白費的,雖然路有曲折,但是我相信我最後一定會走到終點。有時或有空閒,我仍然會複習那些我認為比較不接近實相的理論,因為我想或許只是我以前的見識讓我沒有發現那理論的某一面。真實總是令人眼花撩亂,因為它總是隨著你看它的角度而顯現出不同的風貌。所以我一向很能理解各家修行理論的各說各話,因為我相信它總是會蘊含部分真理等待發現。
我不是那種人說什麼就會相信的人,我大多時候只是禮貌的點頭,這只表示我知道你的說法,不表示我同意,不過很多人容易誤會,這或許是我的錯,因為我總是表達得不夠直接。或許是長久的訓練使我很重視措辭的禮貌程度,所以我總是傾向於想好再說,對於宗教跟靈學的事物也是一樣。有時冷眼觀察,發現說出口跟不說出口其實對我也沒多大差別。有時見人必定走向歧路,想出言提醒卻早知道以那人的觀念而言,是不可能接受自己給的建議的。我不會因此沮喪,因為早先說過,每個人走過的路最後都不會白費的。
大多數人只想聽符合自己腦中既定的印象的言語,因為他們太想讓事件朝著自己所想的方向發生了。如果抱持這樣的想法,即使有靈在旁耳提面命,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人想的是怎麼讓靈為我所用(對我的願望有幫助),他們卻忘記了靈也有自己的個性跟要求。
跟靈相處與跟人相處一樣都要用心思,不能少了應有的尊重、理解與溝通,至少要明確的告訴他們什麼是真正的決定,什麼只是一閃而逝的想法。一閃而逝的想法不能代表自己,所以即使暴露也沒什麼好害羞或恐懼的。真正代表自己的,是自己的決定跟行動,而不是那些忽起忽落的雜念。想控制那些雜念是徒勞無功,能控制的是自己的反應和選擇,這也是能思會想的真義。我平常也是努力的鍛鍊自己的選擇與反省能力,隨著一次次 [選擇—行動—檢討—改變] 的循環,雖然起落仍是無法避免,但是我可以確定自己的趨勢是向上的,這使我有一絲絲的成就感,而這點成就感就是我前進的動力。
「我」的核心是一種思維,這思維包含著將「一切事物的本質」與事物的「個別表象」分離的普遍性,也包含了辨認、區別「事物表象特殊差異」的個別性。
「存在」或「有」是絕對的一個謂詞。先於一切規定性(在一切的規定性之前)的無規定性,也是無規定性的直接性,那最原始的無規定性,就是這裡所說的「有」。「有」不可感覺、不可直觀、不可表象,「有」是一種純粹思想(純思)。
把「有」認為是有任何「個別的」存在,任何一個感覺中或心靈中偶然的東西,這一切把「有」加上具體化的東西的嘗試,會使「有」失去它做為一種直接性的存有。「有」是無規定性的東西,完全沒有任何的形式,因此「有」是毫無內容的。「有」做為純粹的無規定,以另一面說「有」就是「無」(「無」是毫無內容,不可言說)。所以「有」與「無」的區別只是文字指謂上的區別而已。
把空虛的「有」、「無」加上一點具體的概念,那麼「有」和「無」的統一即是「變易」。「變易」不僅是有、無的統一,而且是內在的「不安息」。這種統一是沒有運動的自身聯繫,而且包含著有、無的差異性在內,所以它是自己反對自己的。
具有規定性的存在稱做「定在」或「限有」。而存在著的規定性,相對於包括在其中但又和它有差別的否定性而言,就是「實在性」。否定性不再是一種虛無,而是一種定在。否定性是定在的一種形式,稱為「異在」。
「質」是與存在同一的規定性。某物由於它自己的質,第一是「有限性」的,第二是「變化」的,因此有限性及變化性即屬於某物的存在。(這裡的有限性是指質的有限性,非量的有限性。例如有一塊三畝大的草地,三畝大就是「量的有限性」,而草地異於湖泊或森林是「質的有限性」。)
(一個人想成為真正的人,他必須是一個特定的存在。為達此目的,他必須限制他自己。凡是厭煩有限的人,絕不能達到現實,而只是沈溺於抽象之中,消沈黯淡,以終其身。)
一切有限之物皆免不了變化。變化即包含在定在的概念自身之內,變化只不過是定在的潛在本性的表現罷了。有生必有死,簡單的原因即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種子。
以上摘自《小邏輯》,黑格爾著,賀麟譯,pp.190-208,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如果對自己的「道」認識模糊不清的話,在與人交流時,就容易發生不一致。這樣的不一致,在許多人的眼中看來就是說謊或不真誠的證明。
無可否認的是某些「道」超越了言語所能表達的範圍。但這個現象不可以與「對道認識不清」的狀態混為一談。「言語無可表達」不是對人所表達的「言語」、「行為」間的不一致開脫的藉口,也不是人對「道」認識不清的遁辭。而且要人意會不言傳在很多時候只會造成聽者的誤解或過度推論。
所以,我認為話還是要儘量講清楚得好。最後,一個傳講者如果不說出自己明確的主張而只一昧的攻擊他人的主張,那麼我會認為他只是在避免自己被回頭批評的危險,也令人對這位師傅的修為程度感到懷疑。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心識所思念的世界,就是我所認知的,我存在其中的世界。不是無事,而是把有事看做無事了,這是一種很阿Q的精神。
假以我今天被拒絕,我的心覺得不可忍受,所以我被一種怒氣圍繞。但是,這種被怒氣焚燒的痛苦,對我而言,比被拒絕的尷尬還要令人難以忍耐。既然過去事實無法改變,就只能改變我對這事的認知了。我的痛苦可以藉由改變認知來緩解,可是要在我受了苦之後,我才想去改變認知。
另一種方法就是想辦法讓對方接受,這就是慾望的滿足。用連續不斷的滿足的快樂讓自己忘記還有所謂的痛苦這回事。但是,慾望能永遠滿足嗎?
如果我在還沒發生這件被拒絕的事之前,就先放棄請求,那我不會有痛苦,也不會有快樂。但是,這是消極放棄,是沒有行動力,一個人如果一直這樣做,那麼他的人生有什麼價值呢?
生活,就不能避免要行動。行動,就要有被拒絕、被批判、被駁斥的勇氣。如果願望不能滿足,就學一下阿Q精神吧!這樣,心裡會舒服一點。很多時候,都是情緒或想像中會有的情緒阻礙人去完成理智上應該要去完成的事,也就是說,人的心識困住了人自己。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讓自己從情緒中解放,那你會發現,世界突然變得很寬廣,似乎,什麼事只要努力都有希望實現呢!(當然,現實還是要考慮,只是,不要被情緒限制住了。)
改變認知、滿足願望、放棄行動,這三者的平衡真是藝術!
人是情感的動物呢!我前前段這樣說似乎有點強人所難了,但是想想,每天的決定有多少比例是由情感驅動的呢?我想,對於情緒的控制力,就是修行的重點了。因為從這解放,就是真解脫了。這麼做,無論在哪,都彷如身在天堂。
另外,如果想濟世度人,不讓情感隨便氾濫,才能把事辦好囉!而且,所謂的異能,都要在極度冷靜的時候才不會被雜訊干擾啊!如果只是聽「人」說,也是需要冷靜的智慧去判斷的喔!
p.s. 其實這篇是我在反省,我覺得我越來越像個正常人了,我懷疑我以前有情緒障礙,才會那麼無感。對照經典,看看自己,讓我收穫很多!
我的心中有嗔恨。
這來自於壓力大、競爭激烈的環境,使我不得不武裝自己。加上,靈的世界的考驗使我更像一隻刺蝟。或者說,我很像是海膽。
但是,感謝神,我有很好的朋友,他們那無條件的愛與耐性,使我開始變得柔軟。
直到今天,我終於了解為何慈心能化解嗔恨。但那慈心不是催眠自己說我很喜歡誰,不是這樣一直說就有化解嗔恨的效果。我之所以能從放下嗔恨,是由於他人先以慈心對我,我能理解,然後我為過去所犯下任性的錯誤誠心的說道歉。這樣子,我的心終於獲得解放,我的胸口變得非常溫暖,原先憂鬱的神情也被微笑和喜樂取代。
那無理由的傲氣也軟化了,我可以更平衡的看這個世界。現在我可以了解,為何從神的眼中看來,世界是美的。
因為祂心中有愛。
P.S.那魔考,差一點把我考成魔了。幸好,我知道神有無限的耐心,祂總是在守候,等我回頭。
我心中有一個結:與他人比較,輸了讓我有嗔恨,贏了讓我生慢心。
聽從好友的建議,我開始只跟過去的自己比較,這時勝了稱為精進,而精進的過程叫做進取。自從只專注在自己身上後,我發現自信取代了我慢,謙卑取代了嗔恨。
現在我已經很少因為比較而產生嗔心或慢心了。這樣,我可以專注時常維持一種定境,在這之中,淡淡的喜悅充實了我,我似乎可以理解,為何人說禪定最樂。
我同意一個人可以為禪悅放棄世間之樂。修行不苦,苦只因為不得其法而已。
最近,我有一個想法。自己的人生自己要負責,不要找藉口。
有些人會怨恨事業沒有成就是由於小時候受到父母兄姊的虐待,導致自己沒有自信。那麼,既然知道了這個癥結,為什麼還要任情況延續,尤其是在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的狀況下?
我曾經,在無數個夢境的輪迴中,反覆地體驗著痛苦的過去與錯誤。我發現,脫離那迴圈的方法就是,換個方式處理它。這樣,惡夢就不會再重覆相同的劇情了。我把同樣的方式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結果是,我得到的越來越多(但是我並不執著於物就是了)。
當然,夢境中的訓練還是繼續,我那曾經很糟糕的個性也全部都被磨掉了。過程很痛苦,神和天使對我從來就不是和善的,但我知道這樣的態度下,隱藏的是愛。
生活很痛苦,但這是學習,就像陶土必須在火裡燒才能變成陶器。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器皿呢?其實自己就是自己的陶匠。(當然,環境是神給的)
即使是個麻瓜,聽不到神或天使的聲音也不是問題,因為這一切都是靠自我反省跟改正,在過程中,祂們從來都是一言不發的。
Hello,
考關,就是由於妳的個性跟處世方式,妳會在人生一直遇到的障礙。 妳的問題在於妳太在意他人對妳的評價,要知道, 評價是可以隨著表現改變的,不是永恆不變的。 而且我發現妳把所有的事情都歸因於環境,但其實重要的是, 妳處理這種狀況的方式和態度。 妳習慣於用離開環境的方式處理事情,但其實, 妳無法永遠都用這個方式解決妳遇到的問題,至少, 妳逃避不了家人。朋友或同事可以藉由說再見解決, 但家人是沒辦法的。妳可以仔細的回想, 是否妳每次遇到問題第一個念頭就是心情不好然後哭泣呢? 妳有注意到妳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面對嗎? 如果惹人不高興就大方的道歉,找人幫忙前先看對方有沒有空, 事情做不好就去研究把事情做好的方法,人生沒有妳想像中的困難, 妳需要坦率一點,少猜疑一點,否則妳的鬱症會一直跟隨著妳。
還有你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工作的時候就想著正在做的事, 不要去想我的高中同學現在過得如何,或誰說我白目, 把精力放在不重要的事上會使妳一事無成, 這樣下去妳只會養成怨天尤人的個性而已。
要試著讓自己接受鍛鍊,不要輕易放棄。妳對自己太好了, 也就是說妳的抗壓性不足。如果妳持續這樣下去, 妳當然會一直遇到相同的場景,這是妳的個性造成的, 回家好好休息,下次帶著不同的心跟毅力上戰場吧!
祝妳
平安
Mika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