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Old Letter VII,神的愛不同於人的愛

Hello


我的導師常常提醒我,神的愛與人的愛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學習神,不要學習人。


在神的愛之中,首先我們要知道,神一開始決定救贖罪人時,並沒有向罪人要求奉獻什麼給祂。祂的愛是無條件的,只要你能相信這件事,祂的救贖就會在你的心中起奇妙的化學作用。


祂的愛改變了我,因為祂先愛我,所以我從一個冷漠的人變成一個學習祂愛人的方式的人。祂的愛之下充滿了自由,祂不要求我什麼,只要我不作惡事。祂讓我隨著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自己想做的事,鼓勵我、支持我,使我內心平安。祂也沒有限制我只能讀祂的經或只能接受祂的價值觀,祂讓我自由接觸,再教會我思考和選擇。


所以,愛人也當如此。如果愛只是佔有或整天黏在一起,那只是礙。是一個人無法獨立的證明。神希望我們的生活是獨立而自由的,祂也希望我們學會祂的愛跟完全。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與依賴的感情對抗,但是我的導師提醒我,不要依賴、也不要讓人依賴。愛的目的是使人學會獨立和堅強、是使人人格成熟,也是使人擁有神的性情,並在將來與祂一起享受祂國度的美好。


我一直相信只有與人格成熟的人相處在一起才能得到心靈的最大滿足,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該學習。其實,如果心靈曾經從佔有性的愛中解放,然後進入神的愛之中,就不會想再被束縛了。自由的空氣很美好。同樣的意思,以佛教的相近概念來說,就是不執著、放下,然後給你跟他的心靈真正的自由。根據我的理解,佛不是沒有愛,祂只是沒有佔有性的愛而已,否則祂就不會留在地上說法49年了。無論是基督徒或佛教徒,都不應該將人的愛與神的愛混為一談,就是不要用自己的私愛去類比神的大愛。如果只是用自己佔有性的感情去想像神的愛,那麼修行是會越修越痛苦的,因為執著性的私愛是一個死胡同,它不會導向靈性的真正自由。


 


Best Regards


 


Mikaela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YouVersion,好用的聖經軟體(for iphone, Android)

YouVersion.com開發的聖經應用程式,有多種中英文版本,而且還有語音。有智慧型手機又對聖經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試試看。這個軟體新年期間可以下載有授權的離線版新譯本中文聖經。我很推薦新譯本,我覺得要看懂的可能性比和合本大很多。


不過這個軟體在中國大陸無法連線。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我為什麼覺得神存在


我為什麼覺得神存在?

 因為我心中有出人意料的平安。在我沒受洗前,我嘗試了一些其他的信仰,包括禪修和持咒。但那並沒有讓我的心中感到平靜安詳,或許是那時候的我對所謂的佛理和實修沒有跟上,所以我沒辦法體會平靜的感覺。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兩個基督徒,他們問我想不想認識基督?我就問他們,信了之後心中會有平安嗎?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會的,這正是我們的特徵,從神而來的平安是真實的。」於是我思考了一下,我想,我的內心正徬徨憂傷,不知為何他們看起來如此平安和喜樂?所以我決定下一個賭注,反正就算沒用也只不過是現在的樣子,但如果是真的,我就會像他們所說的「有從神而來的平安在我心中。」

 於是我接受初信課程然後受洗。受洗的感覺很奇妙,當我從水裡出來時,我就感到平安充滿了我的心。我賭贏了!而這平安,除非我偏離信仰之路(曾經有一陣子被從前的道友拉回去),否則不會失去。而這平安的感覺成為我信仰的指針,只要失去平安我就知道我又錯了。我無法用邏輯論辯去證明神存在,只能憑我內心那平安的感覺,相信聖靈是神差派的保惠師,指引我走正路。因為聖靈,所以我認為有神,而且我不會離開這個信仰,因為它很真實。

 開頭同樣的問題,我問過一個朋友。他到印度去為NGO服務,到印度後不久,孟買出現了恐怖攻擊。因為他是外國人,所以印度警察要他待在旅館房間內不能出去。他就這樣被關了一週。他說:「當時,國內很多人都要我回去,可是,我內心湧現的強大平安讓我覺得我可以繼續待在印度,不會有危險。所以我在房內唱詩禱告,就這樣度過那危險的時期。」或許有人會覺得他只是幸運沒受到危害。但我要說的重點在於他跟我一樣心中都有來自神的平安做引領,這是個人與神的交通,也是基督徒的特質。所以我問他:「你覺得有神嗎?」他說:「是的,經過印度之旅,我讚美神,感謝祂護庇我,引領我。並且,看了印度教徒的樣子,我慶幸我早已經認識真神。」

 我以詩篇73:28做註腳。

「對我來說,親近神是美好的,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我要述說你的一切作為。」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楞嚴經部分心得(3)End

引用經文:楞嚴經。原文如下: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唯。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祇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祇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日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心得:


這一段是在說,要得到解脫時,該從何著手。佛先用把長巾打結的方式告訴阿難,人的本性就像長巾,而六根的纏縛就像那六個結。本性是一樣的,但是結沒解開時,終歸是凡夫一個。


 


那麼,結從何解起呢?根據本經接下來的段落,方法很多,但是最好的是耳根圓通法門(文殊師利菩薩的說法)。也有另外一種是禪宗的「無心」的方法,但本經未提,所以暫不深入介紹。我現在只大致的說,如果沒有那條長巾的概念呢?會變成什麼樣子?這請讀者深入思考吧!當然,如果無法得出答案,那不妨回到我之前的心得簡介的聲音修法,慢慢觀察研究。


 


阿難發現這些結結成的先後順序不同,所以無法同時解開,必須次第進行。我們對付自己也是一樣,先從六根中的一根做起,等人其中一根做得到了,再把方法推演到其他五根上,這樣就完成了。所以楞嚴經請了尊者們開示他們種種不同的修行法,但原理其實都是同一的。懂了一種修法就能懂別種,剩下的只是實際修行時,選擇從哪入手的問題。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意思就是要人對症下藥。每個人的身心狀況不同,就要應用不同的方法。遇到困難時也要適時懂得該用什麼藥對付困難。當然,不是教人換來換去,選定一門方法就該立定腳跟,勇往直前,因為一門深入才容易有成就。只是偶爾需要一點彈性而已。


 


本系列的導讀到此結束,希望能引起讀者對楞嚴經的興趣。感謝各位不厭其煩的收看。末學就此下場休息。


人無法靠天性滿足律法的全部要求


引用經文:羅馬書第七章,原文請見以下連結:


解經:以下引自每日解經叢書


保羅很少寫得像這段經文這樣的困難複雜。陶德講到這段經文說,當我們研究這段經文時,我們必須試行忘記保羅所說的,找出保羅的意思。這段經文的基本思想是依據法律的準則,死亡毀滅了一切的約據。保羅開始提出這真理的例證,他欲用這榜樣作為在基督徒身上所發生的表象。依照羅馬法或猶太法,只要一個婦人的丈夫活, 她不能與另外一個男人結婚。如果她這樣做時,她就是一個淫婦。不過如果她的丈夫死了,這婚姻的約據可以說是取消了,如果她喜歡,她有自由和任何一個男人結婚。從這種看法,保羅可以說我們是嫁給罪;罪為基督殺死;所以現在我們有自由嫁給上帝。沒有疑問的,這是保羅開始所要說的。不過在這幅圖畫裏,又來了律法。保羅仍然可以把這件事很簡單的說明,他可以說我們嫁給律法;律法為基督所作之工死了;現在我們有自由嫁給上帝。不過,他很迅速轉換了他的筆鋒,突然改變了他的畫像,這是我們對律法死。那怎樣會如此呢?藉洗禮,我們參與基督的死。那意思是我們既然死了,便解除了對律法的一切責任與義務,有自由可以再嫁。這一次我們所嫁的並不是律法,乃是基督。當有這樣的遭遇時,基督徒的服從,並非順服外加於人的律法條例,乃是我們的靈對耶穌基督內心的皈依。

保羅把人的兩種不同的景況,作出對照──沒有基督和有基督。在我們認識基督之前,我們努力奉行律法。這是我們『屬肉體的時候』。保羅所說的肉體並非指血肉之體,因為血肉之體與人相連,直到他死的時候。在人裏面,有一種吸引罪惡引誘的力量;這是人導致犯罪的橋頭堡,保羅稱它為肉體

肉體是遠離上帝的,人的本性也是上帝所不予支援的。保羅說當我們人的本性,得不到上帝支援的時候,那律法在實際上引起了我們犯罪的念頭。保羅說這句話的意義是甚麼?好多次他想,律法使人犯罪,因為一件禁止的事,會引起人的好奇心,吸引他犯罪。如果我們沒有別的,只有律法,我們就在罪的掌握之中。

於是保羅轉而論到人有基督的景況。當一個人把與基督聯合支配他的一生時,他並不歸服一部成文的法典,它在實際上可能引起犯罪的意念,他乃是在他的心靈裏皈依耶穌基督。不是律法,而是愛心,為他一生的動機。愛心的激勵,使他能做律法的制裁所無能為力的事。

心得:

人單憑著律法(戒律),雖然理智知道要遵守,但常有做不到的時候,所以保羅才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第18節)有時,律法讓你知道什麼是不能做,但是人有個天性,就是會想去做被禁止做的事,藉此獲得快感。所以,單憑人的天性和自律並不能讓人完全遵守律法的要求。這時,基督帶來了解決之道。就是藉由基督的愛和聖靈的引導,讓我們能發出愛心,以愛的力量來達到不為惡的要求。這就是保羅在本章說明的要義。

補充:
(1)這是一種交託法門。將自己的心交託給神(佛教徒就是佛),正確的思惟神(佛)的心與愛並讓它滲入自己的心底,藉以轉變自己原有的本性(習氣),自然就能達到律法(戒律)的要求。如果不小心犯了罪,就回到神面前悔過,再度思惟神的愛,痛改前非,將自己從罪中釋放,重新開始人生。(佛教徒就是執行懺法,請自行選用自己喜歡的儀軌。)

(2)約翰在聖經約翰一書一章67節的觀念中,堅持要與上帝有團契,因為祂是光,就必須在光明中行,如果他仍行在沒有基督的人生道德倫理的黑暗裏,他就不能有那團契。這正是在這好幾世紀以前,舊約說的話,『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利十九2;參照二十726)。凡欲與上帝有團契的人,必須有良善的生活,以反映上帝的良善。這並不是說一個人必先完全,才可以和上帝有團契;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各人都將關在門外。不過其實在的意思是在他的一生中,常注意他的這種責任,努力以求完成,如有失足的時候,立刻懺悔。他永遠不會想,罪是無關緊要 的;他愈近上帝,就愈覺得罪的可怕。(本段同樣摘自每日解經叢書http://www.edzx.com/chajing/New%20Testament/62%201John/62ET01.htm


(3)大意是說:在某些情況下,禁止一件事,會讓人更想去做那一件已經被禁止的事。這樣,本來那個人沒有想到要做那件事,卻因為律法有那樣的規定而知道有那件事可以做,然後就故意去做以得到「違反律法的快感」,這時,作者就認為可以說是律法引人犯罪。他這麼說是為了說明舊約聖經中的律法主義並不能使人達到美善的要求。只有靠著人心裡的愛,因為愛,自動自發的做好事。而不是硬性規定應該做什麼。這就是我說過的「心思澄淨,自然得戒」的聖經解釋。而基督徒的信仰中認為「我能愛人,是因為神先愛我」所以「愛」才會牽扯到神的頭上。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楞嚴經部分心得(2)

接續昨天的楞嚴經心得,今天要說明的是「念咒時的修行」。
 
昨天說到音聲修法的重點是「返聞聞自性」。念咒時也可以應用。
 
專心念咒,當人能一心不亂,毫無雜念地沉浸在音聲海中時,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得了初步的「止」。這裡先岔開話題, 在讓自己得到止的過程中,無論是打坐也好,念咒也好,一開始總有一陣無法專注的時期,這是正常的。就像一個轉動中的電風扇,按了開關要它停下來,總需等扇 葉慢慢停止,而不是急停。人的心理現象也是如此,剛開始修的時候,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得止。當然,沉澱的時間越短,代表有一定的修行基礎。每人每天身心狀 況都不同,有時這是無法強求的。但身心狀況不是放逸的藉口,這點要先說明。
 
以佛的經教所揭示的步驟來看,得止後接下來就要修觀。這就接續到昨天的楞嚴經部份心得所說的內容。聽自己誦咒的 聲音時,要觀這聲音的生滅,然後藉此了解那生滅的與那不生滅的的差別。這裡的要點是利用得止後澄清的心智去觀察。觀察後再思索本段楞嚴經的內容,看看自己 體會的,是否符合佛所說的經義?如此才能得到智慧。打坐或誦經不是只要人什麼都不思索,一開始要人不思索只是要讓人易於得止而已。得止只是修行的初步,或 說是基礎。其後的觀以及經由此產生的慧力才是一個人修行是否能得到開悟的關鍵。
 
咒語並不是只用來祈求願望實現,或超度親屬家人。況且我以前曾經說過,要得到相同的效果只需要定力跟誠心。本文 所說的方法目的是要人得到澄清的智慧跟清醒的心智,定力也是其中的效果,因為專注的觀就能得定。另外,以要讓咒語生效所需的法力而言,定力也是關鍵之一。 想讓自己誦咒更得到效果,我推薦本文的做法,因為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只是我不誦咒,而是禱告罷了。師父對我的訓練也不過是經年累月的要我在行住坐臥中修 止觀,藉此使心思越來越澄淨。心思澄淨,自然得戒,以戒的本質來說,戒律是由內心自然而然的產生與遵守的。戒定慧三學其實是一回事,而且不需勉強。
 
附帶一提,我沒有因此成為佛教徒,因為我認為佛是覺者,我尊敬但不崇拜,所以我也不把這修行法當宗教。這方法也與我的信仰不衝突,因為我對神的愛與此一點關係都沒有,為避免誤解,特在此附帶說明。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楞嚴經部分心得(1)

因為有網友說我可以寫一些屬靈的事,天使說的太過簡略深奧(通常都是針對我的弊病當頭棒喝的一句話),所以我把我身邊信佛的靈(我尊稱他師父,但我們不是師徒,僅為禮貌性稱呼)告訴我的楞嚴經部分心得與大家分享,或許更合版友所好。
 
 
引用經文:楞嚴經,原文如下
 
即時如來敕羅候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 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候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消,音響雙絶,則名無聞。
 
如來又敕羅候羅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言聲。少選聲消。佛又問言:汝個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又頃羅候羅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消。音響雙絶。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阿難。聲消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乾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心得(若表達不當請多包涵,因為意念要轉換成文辭,我盡力了):
自有的本體功能是不生滅的,也就是對於客觀的聲音的感知功能(聞性)也是不生滅的。我們必須把自有的本體功能 (聞性)與聲音(聲塵)兩樣分得清清楚楚。聲音(聲波)本身是有生滅的,是無常的,所以說聲波無自性(沒有固定永恆不變,永久存在的性質)。因為沒有固定 永恆不變的性質,所以說它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因緣消散了,聲波就消散,以這個觀點看,聲波(聲塵)是有生滅的。
 
根據本經它段經文,自有的本體不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也不是自然產生的,要理解所謂的自有的本體是什麼,這無法以言語正面陳述,只能說它不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去感受這自有的本體(自 性,與剛剛說的聲波無自性的自性意義不同,勿混為一談)。感受的方法就如引用的楞嚴經文所說,必須先從分辨客觀的聲塵與自有的聞性的差別著手。許多人總是 把這兩者搞混,更把客觀的聲塵當成執取的對象,對它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感情,在對它產生喜惡的情緒之下,我們可以說這個人被纏縛了。解脫就是從解脫這個纏縛 著手,先認知聲塵是客觀的,非屬於我的,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然後觀察自己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以佛教的說法,有生滅的事物都是不值得去追求永遠擁有,而我們真正永遠擁有的那個不生滅的卻又沒有被大多數未解脫的人發現。發現了那不生滅的,你會發現你本來就是最富足的,而且這沒有人能奪走。只能暫時擁有的事物(會生滅的事物),就接受它是會生滅的事實吧!日文有一期一會的說法,就是說要珍惜這短暫的時光,因為萬物終將消逝,人終歸有死。
 
珍惜,而不是死抱著不放的執著,學會珍惜生者,讓逝者就這樣逝去,而不是冷漠的看待它來來 去去,這才是應該培養的態度。不要因為懼怕失去就矯枉過正,而對事物冷漠,那不是佛或阿羅漢提倡的。正確的態度是認知事實,接受它,然後珍惜但不執取 它,待它自然逝去就隨著放下。話說回來,這節經文提倡的修練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人體會有物終將逝去,也是要讓人體會自性的豐足。依照本經文殊師利菩薩的說 法,從聲音入手,是得到解脫的終南捷徑。
 
應用:
打坐時講究讓妄想自行來去也是同樣的道理,三際托空的原理並不深奧,就是不要想去抓住任何念頭或感覺,不要去思索,因為思索就是去動用意根,想法就類似本經的聲塵。打坐時不胡思亂想太難的話,不如由聲入手,效果更快,更易專注。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享受自由的原則

保羅在這一章經文講述了基督徒可不可以吃祭過偶像之物的原則。但這個原則其實可以推演到其他方面,如以下的三個原則:
(一)有些事對於一種人是安全的,可是對另一種人卻是十分不安全的。譬如說,上帝對每一個人有祂秘密的階梯進入他的心裏,這是令人愉快而真實的;同樣,魔鬼也用他自己秘密狡猾的階梯進入每一顆人心。我們或許有足夠的力量拒絕某些試探,不過有的人卻是不能。有些事在我們看來並不是試探,對有些人卻是強力的試探。因此,在我們考慮要否做任何事的時候,我們必須不只想到怎樣影響我們自己,也要想到怎樣影響其他人。
(二)單單憑知識,不能對事物加以判斷;一切事物都當憑愛心判斷。 那些前進的哥林多信徒說,他們所知道的多於那些認為偶像有作用的人;他們的知識已使他們遠超過這種境界。知識往往藏有某些危險。知識常有一種趨勢令人傲 慢,覺得高人一等,並毫無同情的輕視不像他那麼前進的人。這樣的知識並不是真的知識。感覺自己有高人一等的知識是一件危險的事。我們的行為不應當根據自以 為高人一等的知識,乃是應當根據同情和體諒他人的愛心。為他人的緣故,我們寧願不做,不說那些在某些情況下認為正當的事
(三)這引入了那最高的真理。沒有人有權享受一種玩樂或要求一種自由,有可能使另一人毀滅的。他自己或許有堅強的意志,不使這種玩樂越出範圍;他的行動對於他自己或許是安全的;不過他不只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此他軟弱的弟兄。一種玩樂有可能使其他的人滅亡的不是一種玩樂,乃是是一種罪。

信心的果效

我能在術士的攻擊下全身而退,是由於我堅定的信心,讓「守護的意念」圍繞著我,使我能抵擋。
以下稍微說明如何憑藉著信心,而不是依賴某些咒語來應付這種事。
信心的力量是由堅定的「我相信祂存在而且我會得到保護」的意念引發的。一個人有堅強的意志力,就有基本的抵抗力。而要增強這個意念,讓它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需要經常的練習。我是藉由每日的禱告和呼求主名練習的,練習到即使在睡夢中遇到危機都能不自覺地呼喊主耶穌的名。
曾經因為某人的大力推薦,我也嘗試了咒語(我對這個實驗表達懺悔)。雖然憑著意志的集中力量仍得發揮,但是,所 有非屬於我的宗教的「護法神」都沒有出現。也因此我可以肯定這並不是因為我與他們有什麼連結,我寧願相信那是由於聲音與自身的氣的共鳴導致的效果。當然, 也不能排除假設我真是某宗教的信徒,那些護法神會出現的可能性!
這個咒語的實驗沒有持續很久,因為天使說夠了!如果我再繼續念下去會失去神的保護,所以我就停止了,然後我花了 七天的時間去排除異質的氣(淨化)。要說到咒語在我的身上發揮了什麼果效,不如說那些咒語對一些游離的靈體發揮了效果(超度)吧!在天使要求我停止後,我 試著改用禱告的方式去超度他們(要不然他們會一直待在我旁邊),結果效果有發揮,他們依序的通過門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而我收到滿滿的感謝!我把這歸功於 主的名與祂的慈愛!
至於術士的攻擊,因為神的力量一直罩著我,所以他們無法穿透,而我終於不用浪費該睡眠的時間處理這種事。(我都是抱著聖經睡的,很有用喔!聖經白天晚上都不會離開我。)
說這些只是要說明,不是只有法術可以用來抵擋法術,信心一樣有相同的功效。如果想要類似咒的效果,憑藉著信心禱告就可以了。
神應許的平安,是真的存在的。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看戲的是傻子

最近,有這樣的感想。

這個世界是動態、有機的,事物如羅網般的相連。一件事是否能發酵,要看他在所欲影響的事物的重要性占比多少。一個通靈人的意願相比於全民的總意志如九牛一毛,丟到水裡也不會有連漪的。所以我對於用神通影響選舉結果這件事,總是一笑置之。即使有靈好奇問我,我也會說這是全體的抉擇,不是我一個人用靈力可以影響的。

看戲的是傻子,我最近看了一齣好大的鬧劇。

驕傲是墮落的根源,天使總是這樣告誡自己,而我也是一直戒慎小心,不犯前人的毛病。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業的解釋

個人過去決定的後果,制約了吾人現在的命運,正像玩牌的人發現自己發了一副特別的牌,卻同時可以用許多方式來自由地玩那手牌。這意思是說一個靈魂的事業在通過無數身軀時,是被它的選擇所引領的,在它旅程的每一階段中都是由靈魂的需要和意志所控制著的。

引自Huston Smith著,劉述先校訂,劉安雲翻譯,《人的宗教(The World's Religions)》,pp.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