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對付靈擾的方法--持定元首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人自身發出的清淨光芒是對抗靈擾的好方法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業力
以我個人的認知,「業力」(karma)是因果下的定律。只要一個人的心對一件事產生了慾望,或者做了某一件事,都會產生「業力」。
生命是連續不斷的過程,我們的靈是永恆的。但我們可能穿上不同的「身體」。我們的靈首先穿上精微物質產生「靈魂」。靈魂再穿上粗的物質形成一般人現在有的肉體。肉體跟靈魂之間是靠「魄」聯繫,「魄」是肉體原始的生命能量。
「業力」使我們在每次的生命歷程中,穿上不同層次的身體。如果是一個得勝的基督徒,那麼依照保羅的說法,他在復活時會穿上與基督復活時相同的屬天的身體。另外依據印度教的看法,如果是一個決定要繼續輪迴到人間的人,那麼他會再度得到一個凡人的肉體。一個人出生時肉體的好壞以及這個人的天資,英文稱做talent,在印度教的觀念裡是由人上一個生命歷程的「業力」決定的。
沒有人能代替別人承擔業力。例如甲殺了人是事實,乙跳出來對法院說我代替甲坐牢,法院會同意嗎?功德也不能減少壞的業力,因為好的業力與壞的業力是不能相互抵銷的。舉例而言,我今天向甲借了一百萬,然後借給乙200萬,你能說我因為借給乙錢就不欠甲錢了嗎?
若人做了錯事產生了「不好」的「業力」該怎麼辦呢?最一般,各宗教共通的方法就是「懺悔」,請求被害人原諒不要來報復,另外要「寬恕」,停止找人報復。「懺悔」和「寬恕」是互相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得罪人的時候,只是這情節或輕或重。基督說「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臉就把右臉也給他打」,這就是寬恕。為何這樣有用?那是因為這樣雖然業力還是存在,但是由受害人報復的「作用」,因為你的原諒和懺悔的心意而減輕。只是「業力」在你的心中留下的殘餘,就是你心靈的純淨程度,會影響你未來在靈界或回到人間轉生的去處,並且影響你穿上什麼樣的「身體」。
我不認為人會轉生成動物。因為動物的心智能力不發達,以人類心智能力發達的程度,無論那人如何邪惡也不會轉生到心智能力比自己低的動物肉體裡去退化,讓自己無法在下一個生命歷程擁有「人一般心智能力的靈魂」。況且邪惡之人有地獄這樣的地方可以去,也沒有必要轉生成「心智能力不足以形成人一般的靈魂」的動物。但我相信萬物有靈,只是靈的發達程度不如人類一樣能產生智慧罷了。或許相信佛教的讀者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還是要說,人沒有必要去追求心智能力「退化」的道路,無論是多麼自私自利的罪人。罪人自有該去的黑暗之處,但這黑暗之處並不是指在人間變成一隻動物。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住與無住
金剛經說的「無所住」與積極進取的生活並不衝突。
「無所住」是要人不要一直停留在先前做過的事的回憶之中。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在吸取必要的經驗後,那樣的情緒就該放在一旁,因為,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做呢!
當然,回味過去的愉快或痛苦可能是人生的樂趣,尤其是老年人。但是,就讓回味僅止於回味就好了。如果這樣的回味造成不能止息的悔恨,那麼,你只是拿過去懲罰自己。我遇過的一個網友就很擅長這種事,她一直讓我覺得她是活在過去的。她沒有看見自己的未來可以在她的手中改變。或許,讓自己沉浸在過去的錯誤之中是脫免現在該做的努力的最好藉口。
疾病是讓人放棄努力的藉口嗎?如果能體會到「無所住」的精髓,就不會將眼光不斷地放在自己的不能上。我想我就是這樣子克服疾病的打擊的。醫生說我能恢復正常是非常難得的,我想這是我在能力退化後不放棄自己,拼命努力的關係,才能恢復得比生病前還好。
再說,「無所住」不是連努力這種事都要放棄的意思。不是要人做事的時候不在意結果,而是要能認真做事然後坦然的接受結果,檢討過後得到經驗就不再為這件事煩憂。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只要未來別再犯相同的錯,就不需要為過去的錯誤悔恨了。同樣地,如果快樂的回憶會阻礙前往未來的腳步,那也該放下,別一直回味而耽誤正事。
「無所住」跟「什麼都不在乎」是不一樣的。所有的修行者都承認入世與出世有部分的衝突。這裡要說的是入世的修行者該有的「無所住」的心。凡是在做事的當下沒有不「住」在當下的(或說是「定」),但是做完了事就該結束對這事件的注意力,因為這時「住」的時機已過,該轉換為「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