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這次不談理想,只講實際

目光只向著自己,是因為太痛苦。我見過一些人,他們在一段時間內遭遇了接連的打擊,或長久的不幸,想哭可是沒辦法哭出來。對於這樣的人,要求他們把目光轉向是不可能的。首要之務,應該是想辦法陪伴或幫助他們走過這段痛苦。
 
要求他們想著離苦的要領:放下,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例如談過戀愛的人就懂,當突然的失戀打擊來到的時候,理 智告訴自己的,在那樣的感情衝擊下都僅止於知道,而不及於行動。我知道許多人在平常時期都是能講出個大道理的人,但是用最簡單的檢驗方法:當您發現自己領 到重大傷病卡的時候,您還能保持冷靜並平和的接受嗎?
 
平時萬全的準備和努力的修行其實也是有個小小的希望,那就是遇到困難的時候能順利度過。也希望在面對過去的創傷時不再有後悔和苦毒,能以感謝替代。修行的目的別講得有多崇高,先看看自己如何面對難關吧!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夢幻

末學前幾天做了一個夢,在夢裡,末學因為他人的言行感到生氣,但這 時末學突然在夢中神智清醒,想說這是夢我生氣做什麼,然後夢境就漸漸消散了。我或許沒對人說過,我每夜的夢境都是有人監看的,為的是防止我靈體隨意出遊, 也順便看看我在夢中的行為。如果是非量境界那當然不能代表我,但如果我是有意識的在夢中行動,那麼那些場景可以很適當地測驗出我是個怎樣的人。所以每晨清 醒之時,就是我檢討的時間。
 
不知諸位有否讀過圓覺經,其中佛陀對普賢菩薩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末學是想指明一個疑惑:我做的夢和在這個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有什麼不同?我在夢中也覺得夢是真實的。在夢中的反應與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應和感覺是相同的。所以說人生如夢幻有一點道裡,因為夢境,所以我才會有自己已經百死百生的感覺。
 
所以,在這網站上發生的種種事,在我看來也如夢幻一般,正是修行夢幻觀的好道場。我不是個不認真做夢的人,我其實是連作夢都相當認真的個性。只是我會時常想起圓覺經那四句話:「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皆是因緣聚合,無常而已。這樣想,可以一邊認真的做夢,一邊保持清醒的覺知。其實所謂的修行也只是在學習如何時時刻刻保持那個覺知而已。能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離心靈的自由就更進一步了。我想,只有維持心的自由,我才會是個快樂的人。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修行的目的?實現願望?

修行的目的是需要好好思考的。是為了離苦?還是自己有現實的願望要實現呢?
 
為了離苦,就照佛的說法去實行就可以了。
 
如果是為了世俗的願望,那麼持咒或向神求是一個輔助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求了就一定會實現,因為大家想要的東西就那些,而世界的資源又如此稀少,是需要競爭的。所以不如求:對自己最好的境遇和結果吧!
 
當然,自己的努力配合也是重要因素。聖經中的尼西米建造城牆也是邊禱告邊動手籌建,可沒有光憑禱告城牆就自動建好這種事。根據尼西米記,實現願望的要訣就是:禱告、親自動手、然後邊動手邊等待邊禱告。所謂天助自助者也是這個道理。

我不為持咒法門背書

持咒法門我是不背書的,我只說Alan那是善靈。我很久以前持咒並沒有良好反應,反而招引外邪。我當時並沒有考慮以咒制咒,而是果斷地放棄持咒法門。
 
持咒會不會得到幸福?我只能說,如果一個人不針對真正的問題去改善(例如:生病要看醫生。家庭問題要學會人際技巧,去諮商。),自己不肯付出改變的代價,而只想一切照原樣,然後只靠念念咒來改善的話,幸福可以說是緣木求魚。
 
念咒久了是有可能得到神通的,問題是得到了神通能做什麼?得到了神通既有的問題就會自動解決嗎?舉例來說,如果國考想考上,該做的事是去讀書, 不是把時間花在持咒。但如果是想超度冤欠,那持咒或許有一點道裡。不過我們基督徒跟很多沒有信仰的人是不管冤欠這種事的,還是活得很好。
 
Alan的菩薩是不是真是地藏或文殊,其實佛菩薩的名字就指是一個代號而已。這個世界上稱自己是文殊或地藏的靈多不勝數。真要說的話,都是奉那名號而已,就像是發公文署名的一定是機關首長,但是寫公文的不一定是署名者。
 
至於苦海還願人的書,我的建議是不要去助印,真的要看去借免費的就好。諸佛菩薩傳咒語時可沒說要人花錢給特定的人印,況且那些咒語大多是大藏經 已經有的。如果真的要持咒,貪多嚼不爛,咒語東念一種西念一種,沒有定力,哪會有效果。總要先一門深入練習,有足夠的定力再說換別的咒語。沒有定力,念什 麼都效果有限。有定力,隨便念什麼都可以。(現在以我的定力,要念咒是沒問題,不過我不修此法門。)
 
 

適當的的壓力是精進的表現,不是揠苗助長。

如果要以種田為喻,秧苗種下了,農夫也要顧田秧苗才會生長得好。如果農夫完全不去照顧,或照顧不得法,那麼要結穗就只能看天 了。因為您傾向佛教,所以我以佛教的方式說明。最原初的佛教分析起來,是釋迦牟尼佛經由修行證道後,發現的證道方法加以系統化傳布。所以佛教的禪定等修行 就是指這一系列嚴謹的修證方法(如果你對方法有興趣可以讀清境道論或摩訶止觀)。修行是要講究方法按部就班的,如果不講究方法,那只會走很多冤枉路。

再說開悟,雖然說自證自得。但真開悟的感受和朦朧中覺得自己開悟是差很多的。就算開悟,也只是修行的開始,並非結束。許多禪宗的祖師大德修行了 很長的時間累積了想開悟的急迫感,在壓力之下,被師父一點,頓時擺脫意識拘限,根塵盡消,才真開悟。那些祖師大德都很精進的研究教理與修行(範例可參考指月錄或高僧傳),而精進是必要過程,沒有說輕輕鬆鬆,呆呆每天吃飯打掃然後開悟的。

適當的的壓力是精進的表現,不是揠苗助長。
 
 

啟動成功循環(修行之路)

PPlan--找出問題,開始計畫


D(Do)--實行


C(Check)--檢討Do發生的問題


A(Action)--依照檢討的結果實行大規模的變革


P(依照著P-D-C-A循環下去)


 


PDCA已經是管理學上的老方法了,它對於改善事務威力強大不可否認。我在自己的各項事務處理上都盡量的採用這個方式。好處是我覺得自己是持續進化的。


 


因為這個網站的性質,我就以修行為例好了。


 


首先,要先徹底的檢討自己的優缺點和生活處境,列表寫下來,然後選出這一次的計畫要改善的點。接著,就這個點尋找出適合的修行方法。這個步驟最重要的關鍵是對自己誠實。


 


接下來,實行上一個步驟決定的修行方法,定一個期限,期限到了就要檢討效果。


 


第三個步驟,檢討修行時發生的問題。如果是時間不夠,不能之以恆,那麼就要參考時間管理技巧的資料(寫出來很長,請讀者自行搜尋)。這個階段還要比較修行前和修行後的差異。如果差異是正向的,那麼就繼續這個修行。如果是負向的,就找出原因,再決定改善計畫或放棄這種修行。


 


第四個步驟,依據上個步驟的檢討結果所訂出的計畫,徹底的在生活中實踐。接下來,就找出下一個要改善的點,然後再從步驟一開始。


 


後,修行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所以不要好高騖遠,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確實前進,不要因為覺得離目標很遠就 放棄自己手邊能做到的小小改善。這個方法的關鍵是對自己誠實以及行動力,無論是用在工作、學習還是修行都是很有效的。我一開始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在天使的每 日強迫檢討之下達成的。如果身邊沒有天使,那麼找一個人幫忙監督也是具有同樣的效果。事實上,我把這個方法推薦給我的朋友N後,我們兩個就組成了這樣的團隊,所以我們在生活上連戰皆捷。說到這裡是說,不要輕忽誠實檢討的效力,不要怕在他人面前沒面子或丟臉。知道有缺失而不去改善才是真丟臉,這是我的想法,與版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