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最近禪修對三法印的心得

關於無我的理解,個人的意見是「我」是一個聚合體。我的靈識(一組能量)如果要在這個物質世界「顯現」,也就是說如果我的靈識想要在物質世界有所表現的話,就必須依賴外界的物質。如果沒有外界物質的幫助,我的靈識是沒有辦法在這個世界或是靈界之中展現出「從外界觀察的我」這個現象。也就是說靈識雖然是一組智性能量,但這組能量中的「我的意識」想要有所表現,還是得依賴「能量」這個現象。如果連這組能量都沒有的話,那麼「我的意識」是不能在現存的世界有所表現的。也就是說在第一義上雖然有個自性,但這個自性要化為現實世界的現象時,是沒辦法離開物質跟能量而在這個世界獨立表現出存在。所以在這樣的認知下,「無我」在這個現存的世界應解為「沒有可以獨立於物質之外而顯現的我。當然,在佛教徒說的第一義上,還是有超越物質跟能量而存在的自性。自性是理則上的,非具現化的。


 而所謂的無常展現在物質跟能量互換間的不可控制性。因為質能守恆,所以所謂的「生滅」只是形式上的轉換而已。也就是物質以變化為常態,但萬物互相依存。只是人總是想要抓住「永恆」,不喜歡美好的事物發生變化,所以才會感嘆「無常」,所以才會覺得「苦」。


其實不需要覺得一切都會壞滅而了無生趣。曾經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回憶。所謂的「一期一會」,把握存在的那瞬間的美感就好了。物質的壞滅是必然,所以也不需要擔憂。把握能把握的,也就是「隨緣自在」,這就是美好人生的秘訣。


與萬物相互依存、瞬間即是永恆、隨緣自在,這就是我最近禪修對三法印深入思惟的心得。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重生

想到數年前受傷時,有接近死亡的經驗。當時我感覺到我回到了一個類似辦公室的地方,那裏有很多的靈在辦事。其中一個靈看到我進來就說:你怎麼回來了?時間太早了!你趕快回去。然後我又感覺到我被帶到某個靈面前(祂坐在一個類似廳堂的主位上),他對我說:「讓你去學習,你看看你都做了什麼事?浪費時間!你是不想要再回來了嗎?那個聲音聽起來相當嚴厲,可是不知怎的,我不怕祂,反而覺得祂關心我我很高興。然後祂又說:「這次你回去就當作是重生,過去的事就算了!你往後的行為我會時時注意著,看你這次有沒有學到教訓。」我旁邊的靈還幫我緩頰說我只是一時迷失,回去以後絕對會珍惜人生的時光。

接著,我就清醒了,我發現自己躺著,面對著白色的牆壁。我的頭還是很痛,那些話我都還記得,但是靈的樣貌、當地場景的細節我記不清了,只知道那是個充滿陽光的地方。想想我之前真是浪費了很多時間,身為學生該學習的都是蒙混過關。感情當斷不斷,耗費了許多時間跟精神。但是就如同那位靈長輩所說,我就當作自己重生了吧!從今天開始,我是個新造的人,再也不是過去的自己了。

雖然我有這樣的決心,但接下來長時間面對靈擾,於是我就開始了我的靈魂學旅程。但我一直沒有忘記的是那些過去曾經煩惱我的事我現在都不再在意了。把該處理的收個尾,那些都結束了。我搬了新家、交了新朋友,感覺往事恍若隔世。

管窺真理

或許之前過度武斷的觀察讓我感覺到與真理之流失去聯繫。我反省檢討,想到自己的自大不禁汗顏。老實說思維和感覺要同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事實上我常常是感覺先於思維的。我的思維去思想當初的感覺,然後得到了我自認為的結論。


事實上那些結論都不是真理,只能說那些只是我接近真理途中的休息點而已。真理是什麼?真理就是上帝嗎?那些先哲還有佛陀或基督等修行路上的前輩們看到的真實到底是什麼?


倒空自己,讓自己沉浸回真理的海洋之中,我的感知無法用言語形容。我只能說我知道祂在,祂是理則、是規律、是秩序、是開始、是結束、是變化……天何言哉?」真理不需要對人說什麼,祂就是在那裏。祂不會等待、也沒有人格、沒有善惡、當然也沒有所謂的慈愛,因為祂就是規則。與祂同調讓人滿足,因為祂就是豐盛。


人是渺小的,無論如何深思、如何靜坐冥想都只能說接近了真理一點點。我知道許多大師看到了真理的一部分就急著宣揚,但那是不對的。真理是靜默的,祂不能被說出口,只能在深度的靜思中體會。


但體會的到的就是真理嗎?我想這可能又是我的管窺之見了。


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無的經驗


我曾經有過「一切皆無」的經驗,那時我感覺不到自己、感覺不到意識。我在從那種狀態出來之後去回想,才知道那是「無」的狀態。

事後想想,那只是我的意識暫時止息而已,連身為觀察者的我都停止活動了。但這只是心識暫時停止活動而已,並不是沒有我。因為如果沒有我的話,在心識停止活動時等於是死了。但事實上我的存在是連續的,因此我「出來」以後才會繼續接上我的過去,並且能回憶、能思考。

我想最大的收穫除了確認我在之外,還有在心態上的轉變。自從我有了那次經驗後我就覺得世界上沒什麼好執取的事物。我能坦然接受事物終將消逝這個無常性,而能把握當下。若偶爾有痛苦的感覺,我也能知道這終將會過去,所以我不會悲觀的認為事情無可救藥。若有快樂,我會珍惜當下,因為時光易逝,所以更加珍惜。

內觀心得 3 (關於一切皆苦)

關於苦,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生存在世界上,有人會認為一切皆苦?


苦與樂其實是相對的概念,如果你沒有嘗過快樂的滋味是不會知道什麼是痛苦的。或許有人說因為快樂會消逝,所以結果還是苦。我想說這不是因為快樂而來的苦,這種苦是由人想永久的保有快樂、不想要失去的執著所造成的苦。其實就內觀的經驗而言苦與樂最終都會消逝,歸於平靜。人不想失去快樂,卻想失去痛苦,但自然很公平,兩者都將消逝。可是這兩者也都是人去定義的,自然界是無所謂痛苦跟快樂可言的。


並不是一切的事物都是「苦」,因為沒有樂你不會知道苦。樂就是樂,如果你說樂就是苦,那就違反了語言定義的規則。樂在存在的那一剎那,我們定義它為樂,那就是樂,不是苦。所以不能說一切皆苦。快樂過後會造成有苦的感受是因為人的執取心,而不是因為樂這件事本身不好。


所以這終歸是觀念問題。若你能將無常視為常態,坦然接受美好的事物終將消逝這件事實,也就是放棄執取心的話,你就能單純的享受快樂。因為執取心會讓你無法專心享受快樂,執取心會讓你一直擔心失去,所以無法在該享受快樂的當下純然享受。


或說「一切終將消逝,有物咸歸於死」,這是自然現象。若能接受這自然的本質,就不會花費時間哀嘆消逝這件事,而能把握當下的時光享受。能把握當下的時間享受這個世界的豐足,自然不會覺得一切皆苦。


內觀心得 2 (關於無常)

關於無常,我想說的是這世界的現象以變化為常態,恆久不變才是異常。所以即使在內觀的時候看到心識現象逐一發生又消逝也沒什麼好害怕的,因為這是自然的本質。


一般人總是害怕美好的事物消逝,但又期望不好的事物快快離開。其實自然無所謂好壞,所以無論好事壞事一律平等,也就是說都會消逝。我們可以說這就是無常。這就是自然現象。


但我們不必對無常感到悲觀,因為雖然事物終將消逝,但經驗將在心中的記憶留下痕跡。經驗會影響心識,經驗凝結能造成智慧。而唯有凝晶而成的智慧是我們唯一可以隨著靈識一起保留的。因為靈識就是智性能量,就是智慧結晶,也就是我們身為人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修行的所要錘鍊的目的。


話說回來,如果不在了,那麼我保留什麼東西都沒有意義。所以也不需要喟嘆無常。但若我存在,我是智性能量,則我的智慧將附隨我自己而長存。智慧即是我,我即是智慧。


關於無常實在沒什麼好恐懼的,那只是自然的本質而已。但若人真的想把握住什麼,那就把握相對恆久的智慧吧!


 


內觀心得 1 (關於無我)

自己接觸內觀禪修有一陣子了。我覺得照著四念處來觀察自己的心識活動和感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也發現了很多活動都看起來不像的意識可以操控的。但我無法將內觀的結論導向完全地無我


無我的最大盲點是「行為主體」問題。如果沒有我,那麼是誰在看、在聽、在想呢?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些心智活動的現象看起來不像是意識可以操控的。我或許不能控制我現在那個亂七八糟不斷浮現的念頭要不要出現,但是我的意識「不能控制」這件事不應該直接等於沒有「我」這個主體的存在。


人的組成十分地複雜,但大體分為身體、靈體跟靈識。靈識是人的核心,是一組智性能量。我們可以說這三部分互相分離都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因這三部分都是活在物質現世的人的組成成分。而在靈界,一般的靈是由靈體跟靈識構成,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把物質界的人的三部分分開來看,我們可以說這些分開來看都不是我嗎?不是的,應該說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而心智現象也是這個道理。心智十分複雜,心智的活動有意識可以控制的,也有意識不能控制的部分。這些活動無論能不能控制,都是心識活動的現象。試著想想一部發電機,發電機的各個部分分開來看就不能稱作完整的發電機,只能說是發電機的構成成分,但各部分組合起來,加上一些外在的條件(助緣),就可以發電產生電的現象。你可以說電不是發電機,所以同理心識活動不是我。但是電是經由發電機產生的,心識活動同理也是由身心加上外在的綜合條件下產生的現象。就發電這件事必須要有發電機的存在,同理心識活動的前提是有心的存在。


同樣是內觀,但我的結論不是「無我」,相反地是「有我」。內觀不是沒有幫助,內觀使我更了解自己。另外內觀有使精神統一的作用,而且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心智現象可以幫助自己檢討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因此內觀培育出的正念對生活有益,所以我還是會持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