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我」的理解,個人的意見是「我」是一個聚合體。我的靈識(一組能量)如果要在這個物質世界「顯現」,也就是說如果我的靈識想要在物質世界有所表現的話,就必須依賴外界的物質。如果沒有外界物質的幫助,我的靈識是沒有辦法在這個世界或是靈界之中展現出「從外界觀察的我」這個現象。也就是說靈識雖然是一組智性能量,但這組能量中的「我的意識」想要有所表現,還是得依賴「能量」這個現象。如果連這組能量都沒有的話,那麼「我的意識」是不能在現存的世界有所表現的。也就是說在第一義上雖然有個自性,但這個自性要化為現實世界的現象時,是沒辦法離開物質跟能量而在這個世界獨立表現出存在。所以在這樣的認知下,「無我」在這個現存的世界應解為「沒有可以獨立於物質之外而顯現的我」。當然,在佛教徒說的第一義上,還是有超越物質跟能量而存在的自性。自性是理則上的,非具現化的。
而所謂的無常展現在物質跟能量互換間的不可控制性。因為質能守恆,所以所謂的「生滅」只是形式上的轉換而已。也就是物質以變化為常態,但萬物互相依存。只是人總是想要抓住「永恆」,不喜歡美好的事物發生變化,所以才會感嘆「無常」,所以才會覺得「苦」。
其實不需要覺得一切都會壞滅而了無生趣。「曾經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回憶。所謂的「一期一會」,把握存在的那瞬間的美感就好了。物質的壞滅是必然,所以也不需要擔憂。把握能把握的,也就是「隨緣自在」,這就是美好人生的秘訣。
「我」與萬物相互依存、瞬間即是永恆、隨緣自在,這就是我最近禪修對三法印深入思惟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