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楞嚴經部分心得(1)

因為有網友說我可以寫一些屬靈的事,天使說的太過簡略深奧(通常都是針對我的弊病當頭棒喝的一句話),所以我把我身邊信佛的靈(我尊稱他師父,但我們不是師徒,僅為禮貌性稱呼)告訴我的楞嚴經部分心得與大家分享,或許更合版友所好。
 
 
引用經文:楞嚴經,原文如下
 
即時如來敕羅候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 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候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消,音響雙絶,則名無聞。
 
如來又敕羅候羅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言聲。少選聲消。佛又問言:汝個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又頃羅候羅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消。音響雙絶。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阿難。聲消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乾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心得(若表達不當請多包涵,因為意念要轉換成文辭,我盡力了):
自有的本體功能是不生滅的,也就是對於客觀的聲音的感知功能(聞性)也是不生滅的。我們必須把自有的本體功能 (聞性)與聲音(聲塵)兩樣分得清清楚楚。聲音(聲波)本身是有生滅的,是無常的,所以說聲波無自性(沒有固定永恆不變,永久存在的性質)。因為沒有固定 永恆不變的性質,所以說它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因緣消散了,聲波就消散,以這個觀點看,聲波(聲塵)是有生滅的。
 
根據本經它段經文,自有的本體不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也不是自然產生的,要理解所謂的自有的本體是什麼,這無法以言語正面陳述,只能說它不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去感受這自有的本體(自 性,與剛剛說的聲波無自性的自性意義不同,勿混為一談)。感受的方法就如引用的楞嚴經文所說,必須先從分辨客觀的聲塵與自有的聞性的差別著手。許多人總是 把這兩者搞混,更把客觀的聲塵當成執取的對象,對它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感情,在對它產生喜惡的情緒之下,我們可以說這個人被纏縛了。解脫就是從解脫這個纏縛 著手,先認知聲塵是客觀的,非屬於我的,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然後觀察自己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以佛教的說法,有生滅的事物都是不值得去追求永遠擁有,而我們真正永遠擁有的那個不生滅的卻又沒有被大多數未解脫的人發現。發現了那不生滅的,你會發現你本來就是最富足的,而且這沒有人能奪走。只能暫時擁有的事物(會生滅的事物),就接受它是會生滅的事實吧!日文有一期一會的說法,就是說要珍惜這短暫的時光,因為萬物終將消逝,人終歸有死。
 
珍惜,而不是死抱著不放的執著,學會珍惜生者,讓逝者就這樣逝去,而不是冷漠的看待它來來 去去,這才是應該培養的態度。不要因為懼怕失去就矯枉過正,而對事物冷漠,那不是佛或阿羅漢提倡的。正確的態度是認知事實,接受它,然後珍惜但不執取 它,待它自然逝去就隨著放下。話說回來,這節經文提倡的修練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人體會有物終將逝去,也是要讓人體會自性的豐足。依照本經文殊師利菩薩的說 法,從聲音入手,是得到解脫的終南捷徑。
 
應用:
打坐時講究讓妄想自行來去也是同樣的道理,三際托空的原理並不深奧,就是不要想去抓住任何念頭或感覺,不要去思索,因為思索就是去動用意根,想法就類似本經的聲塵。打坐時不胡思亂想太難的話,不如由聲入手,效果更快,更易專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